2013年8月21日星期三

荊州現5500萬年人類新物種 被命名阿喀琉斯基猴


類人猿作為人類祖先,與猴子有著密切的親緣改名關系。但是在進化樹上,類人猿究竟從何時開始與猴子“分道命名揚鑣”,走上一條獨特的進化之路,最終誕生了人類(智人)呢?此前學界的觀點,這次“分手”不晚於4500萬年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倪喜軍教授及其團隊在湖北荊州地區發現了一副近乎完整的靈長類動物骨架,經過十年研究得出結論:類人猿特征最早在5500萬年前開始出現,相當於把原來的時間又推前了1000萬年。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公司命名《自然》雜志上。

倪喜軍介紹,嬰兒命名這副骨架的“主人”,屬於一只學名為“阿喀琉斯基猴”的古猴。根據復原圖,它的個子很小,身長僅7釐米左右,重約20—30克,尾巴長13釐米。有鮮艷的毛發,習慣於日間活動。這副骨架的重要意義在於,它兼具了眼鏡猴和類人猿的特征。例如,其大大的眼睛,與眼鏡猴相近;但是,其腳後跟的骨頭形狀更接近於類人猿,短而寬,便於跑步、走路,而不是像猴子那樣,細長的腳後跟骨頭便於在林間彈跳。換言之,現代人類的腳後跟,可以在它身上找到繼承的原型。此外,趨向圓形的頭骨,說明其腦容量有增大的趨勢、“手”上有指甲而非鋒利的爪子,這些類人猿特征,都一一出現在這只古猴身上。

完整的早期靈長類骨架非常稀少,為了對其進行仔細研究,倪喜軍及其團隊采用多種分析手段。例如利用大矩陣分析技術,將測量觀察得出的1186個形態學特征進行數學化處理,再逐一比對;再如利用同步輻射CT掃描技術觀察化石的局部細節,掃描精度達30微米。

新生兒命名 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亞洲作為“東方伊甸園”是靈長類動物起源地之一。這副骨架的發現也將成為這一觀點的佐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