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3日星期一

走馬燈原理



 加熱空氣,造成氣流,並以氣流電視牆推動輪軸旋轉,按此原理造成的玩具就是走馬燈。走馬燈的發明,至晚在宋代。圖片宋代吳自牧的著作《夢粱錄》述及南宋京城臨安夜市時,已指出其中有買賣走馬燈的。周密《武林舊事》在記述臨安「燈品」時也說:「若沙戲影燈,馬騎人物,旋轉如飛。」可見,走馬燈在南宋時巳極為盛行。

 在一個或方或圓的紙燈籠 中國的燈籠又統led招牌稱為燈彩,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像征團圓意義的字幕機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跑馬燈喜慶的像征。經過歷代燈彩藝中,插一鐵絲作立軸,軸上方裝一葉輪,其軸中央裝兩根交叉細鐵絲,在鐵絲每一端黏上人、馬之類的剪紙。當燈籠內燈燭點燃後,熱氣上升,形成氣流,從而推動葉輪旋轉,於是剪紙隨輪軸轉動。它們的影子投射到燈籠紙罩上。從外面看,便成為清末《燕京歲時記》一書中所述「車馳馬驟、團團不休」之景況。

 走馬燈雖是個玩廣告招牌具,但其與近代燃氣輪機的原理,卻如出一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